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05    次浏览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19年了。在我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他就匆匆地走了。想当初父亲离开我时,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子,而今,19年过去了,我已经为人妇、为人母。但这一切,在九泉之下的父亲,你可有所感知?不由得又回忆起19年前的那痛心的一幕:当我带着完成大学学业并分配了工作的激动与喜悦从首府青城回到锡盟太仆寺旗家乡那个小镇时,眼前的一切犹如晴天霹雳!我再也看不到日夜思念的父亲了,摆在我面前的是父亲那镶了黑框的遗像!我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因为就在我刚刚走进家门的时候,母亲还对我说父亲去乡下奶奶家了!他们为什么欺骗我呢?我使劲地摇动着接我回家的姐姐的肩膀,乞求她告诉我所发生的关于父亲的一切。就在我由歇斯底里的哭喊变成无声的哽咽之后,姐姐开始歉疚地向我诉说父亲的一切……父亲的病很突然,去医院检查时就已经是癌症的晚期!其实父亲对自己的病是有所知晓的,就在确诊前的半年时间里,他每次疼痛发作时都是自己硬咬着牙挺过去了!父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贫穷了,他不想再为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增加任何重担。从得知检查结果到父亲去世仅仅是短短的20天时间。姐姐说,父亲平时是那么一个沉默寡言、为人友善的人,但在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却表现出了他对我们这些子女、对家庭、对妻子的无限留恋!他临终时那无奈的、眷恋的神情,足以让任何人为之掬一捧心碎的泪水!父亲在病重期间,一直叮嘱姐姐不要通知我,因为我那时刚刚离家返校。父亲说我那学期是最重要的时候,既要论文答辩又要跑工作分配,家里人帮不上忙,就不要让我得知噩耗了。听姐姐说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流干,我的心开始在滴血。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很普通但很慈爱的父亲。曾记得小时候,由于我先天性营养不足,父亲对我就疼爱多了些。但在那时,一个超负荷抗起生活重担的父亲给我至多的偏爱便是在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的时候,奖励我买一本书的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买一本书的钱,现在看来也就是买一根雪糕的钱。但就是那点买书的钱带给我无穷的快乐!让我在偏僻的小镇里,从书本中找寻我儿时别有洞天的世界!我很感激父亲,是他从那微薄的养家糊口的工资中为我默然打开精神食粮的仓门,让我触摸知识的脉络。当我今天再也不用为买一本心仪已久的图书而去苦苦期待时,当我今天再也不用为大学的生活费用而去四处筹措时,当我今天可以把数千元工资拿来尽自己的孝道时,父亲却远离我的世界……留给我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痛! 曾记得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他经常给我讲起他少年乃至青年时的往事。他娓娓道来的经历,让我听得如醉如痴……他曾讲起他是如何从自己父母身边过继到叔父那里,如何从山沟里走到这个小镇,如何刻苦钻研他的铸造专业,为了他一生都钟爱的这个专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远去新疆、四川学艺,如何找寻到母亲成就美好的姻缘,如何又有了我们这7个儿女……那时在我心中,父亲尽管很普通,但他比谁都要高大。尽管他一生都默默无闻,但他对生活的坚韧、对事业的执著是我此生在任何书本里都学不来的。我很感激平实的父亲,他教会了我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不如意的现实。父亲给了我很多很多,但他总在歉疚地说给我的太少太少,让我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辛……父亲走了这19年,我还是间或能梦到他。梦境里的他依旧是当年清清瘦瘦的样子,永远的一身蓝色中山装、一顶蓝色的帽子、走路时喜欢背着手的他。小的时候,家里姊妹众多。记忆中,好像我很少有和父亲撒娇的片段。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在睡梦里听到父亲和母亲一起从外面进到屋子里。父亲看到睡梦里的我,俯身亲了我一下。我被他的胡须扎醒了,好像很害羞,还拿被子蒙了自己的脸。那是记忆里唯一一次和父亲的亲近,现在想起来依然感觉那么温暖。父亲的脾气好,和母亲说话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对子女也很少大声训斥。记得儿时伙伴们踢毽子,那毽子是用羊皮毛做成的。我为了有那样的一只毽子,就偷偷拿了剪子在后屋里把父亲崭新的羊皮袄剪下一小块来,缝制了一个毽子来踢。晚上父母发现了新皮袄被剪,由大到小“审”了众姊妹,最后我这个“嫌犯”浮出水面。因为当时在困难年代,那全新的羊皮袄能换两袋子唐山大米,能抵父亲整整1个月的工资!母亲气得朝我扬起了巴掌,却被父亲无声地拦住,然后说:“她还小,不知道事情的轻重。”浑身哆嗦的我终于躲过一劫。父亲高小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考取了县师范学校。但由于爷爷不舍得把那头耕地的黄牛换做父亲的读书费用,父亲的养父母也爱莫能助,最后他只能考进城里的工厂,做了一名工人。未能当一名教师成了父亲终身的遗憾。他一直鼓励我们姊妹几个要好好读书,将来要做“文化人”。父亲尽管只是高小毕业,但喜欢学习的他一直手不释卷。儿时院子里的小伙伴都喜欢围在他身边听他讲历史故事。受他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读书。虽然自己后来没做什么大学问,但读书的习惯还是由父亲那里保持了下来。父亲一直在学习上很支持我们姊妹,在那个缺吃少穿、重男轻女的年代里,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刚上小学时,我就异想天开地希望拥有一本硕大的《现代汉语词典》,很清楚记得那时这本字典的售价是5元4角,但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是40多元,并且肩负全家9口人的吃喝费用。所以,那本字典于我只能是梦想而已,只是一次不经意间和父亲流露出想买的意思。父亲当时什么也没说,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为难与无奈,我默默地没再吱声。过了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父亲从兜里掏出5元4角钱递给我,爱怜地看着我说:“快去买吧!”第二天我一大早跑到了新华书店,由于去得太早,书店还没有开门营业。冬日塞北的早晨奇寒,我在书店门口冷得跺了一个小时的脚,但拿到字典后心里很暖很暖,兴奋无比。后来,从父母的一次对话中才知道,那5元4角钱是父亲从自己两个月的烟钱里省下来的!更记得我以太仆寺旗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夏天,录取通知书送来了,我是家属院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整个院子都沸腾了!父亲哆嗦的手拿着通知书一直迟迟打不开,声音颤抖,不知道在嘟哝些什么。那一夜,父亲很晚都没睡,一直在反复和母亲说:“咱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父亲年轻时来过青城,但由于家里经济拮据,他亲自送我到大学报到的计划没有实现。深深的遗憾里,他在我离家之前,把青城的主要概况给我讲了好几遍,甚至还画了一张简明青城地图给我。直到现在,尽管青城变迁巨大,但我的脑海里关于青城的印象还是父亲最初说给我的样子。记得读大学的日子里总是有父亲的家书陪伴。最喜欢的是父亲那一手刚劲的字体。每次拿到家信时,我都急切地拆开来看,透过纸背,体会到父亲对我殷切的希望和细致的关怀。